飛云流彩的漢式織錦    

  在祖國的大西北——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的漫漫黃沙中,坐落著被世人譽為東方“龐貝”的尼雅遺址,這里是漢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精絕古國所在地。元4世紀,這個在絲路上曾經繁榮一時的綠洲小國悄然沉沒在浩瀚無垠的沙海之中,其宏偉的國都尼雅也從此默默地沉睡在大漠深處。

 

  1901年,英籍匈牙利人考古學家斯坦因向世界宣布,他在中國新疆的沙漠中終于找到了這個突然消失的精絕古國。1995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該遺址發現了精絕國王室的墓地——一號墓地,并于墓穴中發現了身穿艷麗華貴錦袍的國王及其愛妃的兩具干尸。國王手臂上護著的那塊色彩鮮艷、圖案奇特的小塊織錦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濃厚興趣。

  首先是這塊織錦的圖案十分奇特。它采用山狀云作為骨架,如波浪紋,沿織錦緯向由右向至左連續鋪展,其間依次穿插鳥、獨角獸、虎,并伴有銘文,在銘文旁還有兩個圓點紋,代表五星中的兩顆星。整個圖案不分色區,均用藍、綠、紅、黃、白五色織出,五星的圖案恰好由這五種色彩表示。同墓所出的另一片殘片上有云氣紋、羽人紋、星紋和“誅南羌”三字鉻文。經專家拼合復原,確認為同一織物。其次,兩處銘文連在一起,與《漢書》的一處記載相一致:漢宣帝時,趙充國率兵攻打西羌(羌是中國西部古老民族之一),臨行前星占家占卜,認為五星(金、木、水、火、土)將聚于東方天空,這是若干年才能一見的現象,說明此次軍事行動將有利于中原。于是,宣帝賜書“今五星出東方,中國大利,蠻夷大敗!贝隋\可能是墓主幫助中原王朝打敗南羌所得的一種賞賜,因此,也可以推斷,這塊錦是由中原地區織造,而非當地產品!  

  
  

  此錦是一塊典型的漢式織錦。漢式織錦是西漢至魏晉時期絲織工藝最高水平的代表,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通,使之得以傳播至非常遙遠的地區?脊艑W家在中國新疆的羅布泊樓蘭古城遺址、民豐尼雅遺址以及蒙古、俄羅斯、敘利亞等地公元1-5世紀的遺址中,都發現了這種色彩鮮艷的漢式織錦。

  漢式織錦在圖案上帶有極強的時代特征。當時漢代統治者熱衷于道家荊楚巫術的神仙學說,這一時期的織錦紋樣風格也與此相似:在連綿起伏、流動飛揚的云氣間布滿了各種奔騰活躍的祥禽瑞獸,并在紋樣的空隙橫向穿插著“延年益壽長葆子孫”、“登高明望四!、“長樂明光”等秦漢時期寓意吉祥的隸書銘文,顯示了漢代藝術的飛動之美。

  這類漢式織錦是用經線織造花紋的提花機織制的。提花機采用高難度的平紋經重組織,用不同顏色的經線織出錦的花紋,而緯線只用一色,且不提花。漢式織錦織制的工序非常復雜:首先將經線根據需要染成五種顏色,然后裝于織機上,每厘米要排上200多根,織機上有專門的裝置來控制織物的花紋,多時可達120躡(即織機踏板),織造費時費工,F在,生產漢式織錦的具體裝置工藝已鮮為人知,但可以推斷,生產此類錦的提花機上一定有一種能有效控制經向循環,但不能在緯向上產生圖案循環的裝置,這種裝置最遲在戰國時代就已出現。

 

 

  
  




美女大黄视频在线观看网址